以太坊作为一种主要的加密货币,其供应量没有固定的上限,这不同于比特币的2100万枚的硬性限制,而是通过动态机制进行调节,以确保网络的可持续性和价值稳定。这种设计源于以太坊的核心定位——它不仅是一种数字货币,更是一个支持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DApps)的开发平台,因此供应量需适应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技术演进。

以太坊的供应机制在2022年合并(The Merge)后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工作量证明(PoW)转向权益证明(PoS),这大幅降低了新代币的发行速度。在PoS机制下,验证者通过质押ETH来维护网络安全,而非依赖高能耗的挖矿过程,这使得供应量增长更加可控,避免了过度通胀风险,同时保持网络的安全性和效率。

引入的EIP-1559提案进一步强化了供应动态,通过基础费燃烧机制,在高交易量时销毁部分ETH,从而可能造成通缩效应。这意味着当网络使用频繁时,流通中的ETH总量可能减少,增加了稀缺性,这与固定上限的加密货币相比,提供了一种更灵活的供需平衡方式,帮助稳定长期价值。

这种无上限但受控的供应模式对投资者和市场需求产生显著影响:它提升了ETH的稀缺性吸引力,同时降低了价格波动性,使其在加密货币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区块链应用扩展,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非同质化代币(NFT),对ETH的需求持续增长,供应机制的动态调整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