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原链币(BTM)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多元化资产交互协议代币,构建一个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去中心化资产交易平台。比原链的设计理念源于对传统金融体系效率低下与中心化弊端的反思,其核心技术团队由中国区块链行业早期布道者长铗(刘志鹏)领衔,联合创始人段新星曾任职于朗讯贝尔实验室及OKCoin,技术班底包含腾讯、阿里等企业的资深工程师。比原链于2017年推出,通过独创的BUTXO模型(兼容比特币UTXO并扩展多资产支持)和侧链技术,实现了股票、债券、房产等实体资产的数字化映射与跨链流通,其原生代币BTM总量设定为21亿枚,分配涵盖私募、公募、基金会储备及挖矿奖励。作为国内首个聚焦资产上链的公链项目,比原链早期获得了巴比特社区及比特大陆的战略支持,其白皮书明确提出“让原子世界资产在比特世界自由流动”的愿景,奠定了其在区块链资产数字化赛道的先驱地位。
在技术架构上,比原链采用三层设计:应用层提供多终端友好的开发环境,合约层通过创世合约与普通合约实现资产发行与管理,账本层则依托AI友好的PoW共识机制保障网络安全。这一设计既避免了以太坊账户模型的高风险,又突破了比特币UTXO单一资产限制,例如其侧链技术可锁定比特币并自动兑换为BTM进行分红,解决了跨链资产交互的难题。根据2024年链上数据,比原链已支持供应链金融、版权存证等场景,其智能合约功能还被应用于肯尼亚咖啡农跨境贸易结算,通过USDT与BTM的混合支付体系降低交易成本达60%。比原链矿机采用特殊算法,闲置时可转为AI算力,这一设计被《福布斯》评为“区块链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典范”。
市场表现层面,比原链展现出独特的抗周期特性。尽管2023年加密货币市场整体低迷,BTM凭借资产锚定属性的需求增长,年交易量逆势上涨35%,在拉美地区的跨境支付份额占比达12%。2025年香港合规稳定币试点中,比原链作为底层协议入选,进一步推动其生态内DeFi协议TVL(总锁仓量)突破8亿美元。行业分析师比原链的竞争优势在于垂直领域的深度布局——相比EOS等通用公链,其专精资产数字化赛道的策略减少了技术冗余,实测188TPS的交易处理速度虽不及头部公链,但已满足大部分资产证券化场景需求。TokenInsight报告显示,BTM持币地址中超40%为机构账户,长期持有率高于行业均值,反映出市场对其“数字资产桥梁”定位的认可。
从应用场景看,比原链已突破加密货币的金融属性,向实体经济渗透。在浙江某纺织品供应链中,比原链将原材料仓单转化为链上NFT,使中小企业凭此获得秒级审批的融资服务;在音乐版权领域,其ODIN标识系统为30万首作品提供不可篡改的权属记录。比原链近期推出的“原子交换”功能,允许用户在不依赖交易所的情况下直接以BTM兑换黄金ETF份额,这种“链上券商”模式被CoinDesk评为“2025年十大区块链创新”之一。尽管面临监管不确定性(如资产上链的法律效力问题),但比原链通过与中国金融认证中心的合作,已为20类资产制定合规上链标准,这为其在RWA(真实世界资产)赛道的持续领跑奠定基础。
比原链被视为“中文区块链项目的技术标杆”。以太坊核心开发者LaneRettig曾评价其BUTXO模型“巧妙平衡了安全性与扩展性”,而著名风投a16z在《亚洲区块链趋势》报告中比原链的资产交互协议“比ERC-20更适合高价值实体资产”。不过也有批评声音认为,其PoW机制能耗较高,且33%的代矿分配可能导致中心化风险。对此,比原链基金会回应称,2026年将启动“绿色挖矿”计划,通过废弃矿机改造数据中心降低碳足迹。比原链凭借清晰的定位、扎实的技术沉淀及持续的场景落地,正逐步实现其“比特与原子世界桥梁”的初衷,在央行数字货币与稳定币崛起的时代,为传统资产数字化提供了第三条路径。
